《书卷一梦》这剧,蹿红的姿势着实有些妖异。
按常理来说,古偶剧这片地界早就被犁得寸草不生,各路小生花旦,精雕细琢的行头,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。
但这剧,偏就靠着那股子“离经叛道”劲儿,硬生生顶上了热搜,还引得一帮人嗷嗷叫着“真香”。
这就耐人寻味了。
它到底“癫”在哪里?
剧情反转得眼花缭乱,人设崩得稀碎又重塑,三角恋不是卿卿我我,而是“风车互捅”,简直是把狗血泼上了外太空。
你说它逻辑缜密吧,那肯定是没有的事儿;你说它一无是处吧,偏偏又能在你前仰后合之际,觉察到一丝丝对世相的戏谑。
不少人觉得,这剧就是图个乐呵,压力释放器。
但依我看,它能爆火,断然不止是“逗乐”这么简单。
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“观众压力山大,亟需放松”时,是否忽略了更深邃的纹理?
有人断言,《书卷一梦》是对陈规陋习的古偶剧的颠覆。
此话不假,往昔的古偶,女主必须是圣母白莲,男主必须是霸总附体。
可这部剧呢?
女主是个见钱眼开的守财奴,男主是个被害妄想症晚期。
这种不落窠臼,确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。
然则,不落窠臼,也可能只是另一种千篇一律。
如今观众的味蕾刁钻至极,创作者挖空心思推陈出新,无非是想攫取眼球。
症结在于,这种“癫狂”又能维系多久?
观众会不会转瞬间就感到寡淡无味了?
另一种论调则宣称,这部剧是对娱乐圈魑魅魍魉的辛辣讽刺。
剧里那些“必须用替身”、“台词力求简短”的桥段,简直是把某些流量明星的尊严按在泥地里摩擦。
这种“幕后秘辛”,自然能撩拨起吃瓜群众的兴致。
可这种讽刺,真的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命脉吗?
娱乐圈乱象的症结所在,是资本的操纵,是唯流量论。
一部剧的“癫狂”,或许能让大家须臾间开怀一笑,却无力撼动什么。
还有人归功于演员的“放飞自我”。
李一桐一扫往日温婉可人的形象,饰演了个“癫婆”,刘宇宁也挣脱了“古偶丑男”的桎梏。
这种突破,着实可圈可点。
但演员的突破,也离不开剧本的加持。
倘若剧本本身就是一堆废料,演员再怎么卖力,也难以起死回生。
是以,演员和剧本,是相辅相成,互为犄角的关系。
单从爱奇艺热度飙升至6000+,并缔造了2025年首播广告时长新纪录(72秒)来看,就足见这部剧的炙手可热程度。
然而,热度,并不等同于品位。
观众的评价也是泾渭分明,有人认为“逻辑一塌糊涂”,有人却觉得“越癫越上瘾”。
这本就合情合理。
不同的受众,有着迥异的需求。
有人钟情于剧情严谨、制作考究的剧集,有人则偏爱轻松诙谐、解压放松的剧作。
《书卷一梦》显然属于后者。
但我始终觉得,一部剧,除了提供消遣价值,更应该传达一些更具意义的意蕴。
当我们沉溺于“癫狂”的剧情之中时,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,这种“癫狂”的背后,又折射出了什么?
或许,它映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灼和迷惘。
在快节奏的裹挟下,我们渴望松弛,渴望逃离。
而“癫狂”的剧情,恰好契合了我们的这种诉求。
然而,逃避,并不能一劳永逸。
当我们从“书卷一梦”中抽身而出,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。
是以,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“电子鸦片”,更是思辨和行动。
与其说《书卷一梦》是“癫剧天花板”,不如说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“一面棱镜”。
它折射出我们的喜怒哀乐,也折射出我们的困顿与不安。
而我们所能做的,便是正视这些,进而矢志不渝地去做出改变。
归根结底,生活并非一场戏,不能仰仗“癫狂”来消弭困境。
倍悦网-杭州在线配资-在线配资机构-股票配资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